云课体验 轻松上好国学课
培训报道∣让“传统文化教育”成为教育——解决问题的对策

要革除“非教育化”弊病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只有将“中华传统文化”纳入国家课程,在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单独设科,并组织专家进行顶层设计,研制课程标准,开发课程资源,编写相关教材,从整体上统一考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,同时兼顾各个地区的特点,在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,依据课堂教学的特点,以课程形式呈现出来,才能对现今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“示以准绳,匡其趋向”,对其予以规范和引导,将其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。

blob.png

只有将“中华传统文化”纳入国家课程,才能疗治种种乱象,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地开展;只有将“中华传统文化”纳入国家课程,才能较好地解决师资问题,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持久地开展;只有将“中华传统文化”纳入国家课程,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,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地开展

现在制约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瓶颈,就是缺乏合格的师资。很多学校有很强烈的开设这门课的愿望,但因为没有必要的师资,此事只好搁浅。一些开设传统文化课的学校,师资也难以胜任。现今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多争议,也集中在师资问题上。

比如,批评者说倡导者在师资层面上,每每以“因陋就简”为借口,既没有必要的门槛,更无研修培养计划,甚至根本不把师资问题当作责任。为了推广传统文化教育,扩大影响,形成声势,不辨贤愚,兼收并蓄,广纳信众,以至于胸无点墨的“阿猫阿狗”,都能滥竽其间,堂而皇之地成为私塾的塾师、学堂的堂主、书院的山长。既无经师的学识,也无人师的风范。最为根本的师资问题没有解决,所谓的传统文化教育,不过是令人痛心疾首地、没有章法地乱搞一气。而被批评者也只好承认,在师资问题上“因陋就简”,不过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。

blob.png

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解决起来之所以难,难就难在一名合格的师资,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,而且要有教育学的起码训练。一方面,无论是教育学,还是传统文化,内容都丰博浩瀚,一个人即便穷毕生的精力,也难以精熟;另一方面,这两个学科的知识,一个主要属于中国古代,一个则主要在现代西方,缺少内在的逻辑关联。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,很难兼而有之。所以,现在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人,往往要么没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,要么没有教育学的起码训练,更有的甚者两者都不具备。

现在在中小学开设的其他科目,也可能会遇到没有合格师资的问题。但因为这些学科历史悠久、传统丰厚,无论是教学的内容,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,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,颇为定型,入手之后,仿效不难。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,虽然它在中国有过两千年的悠久传统,但也中断了近百年,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对这一传统一无所知。

此外,即便我们现在利用这一传统,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,而必须在社会结构发生了全面变革的时代,对其教学内容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,对其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性发展。也就是说,从事传统文化教育,很多工作都要从头开始,很少前规可供仿效,极少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,所谓“凡事创者难为功,因者易为力”。特别是很多的专家学者,往往你东他西,观点霄壤,意见悬隔,让人莫知所从,这也大大增加了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合格师资的难度。

blob.png

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问题,由于是开设这门课首当其冲要解决的,现在越来越为教学一线的管理者所重视。但要这个问题的解决,显然不是教学一线的管理者所能胜任的。而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这个问题统一擘划,精心组织。除了在各级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、加大传统文化的比重之外,还有必要举办专门的培训班,甚至纳入国培计划,举办较长周期的培训;除了举办各式各样的培训之外,还有必要在学科目录中给予传统文化教育以地位,选择有条件的学校,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;除了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,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之外,还有必要责成专业的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,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制定准入标准,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、考核,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底线和质量。

归结到一点,就是有必要建立并建设一支专职、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,而只有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家课程,这样一支队伍的建立和建设才有可能。或者说,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家课程,是建立和建设这样一支队伍的前提条件。

blob.png

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,是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、什么内容值得教、这些内容以怎样的逻辑来安排和组织的决定性因素。在知识爆炸性地增长,要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、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”或者说“学校应该教什么”成为教育面临的严峻抉择的情势下,根据社会发展需要、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衡量利筛选知识,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。

按照现行的做法,即便是教育部颁布的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》所提出的改革思路,传统文化也不是设置独立的课程。《纲要》强调的是“在中小学德育、语文、历史、艺术、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,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。地理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课程,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。”具体地说,就是如“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;数学建议将《九章算术》列为教材内容;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”。

blob.png

现今中小学的教学科目,和大学的学科一样,是教育近代化、学术专业化的必然结果。它不仅初步确立了各个科目的范围或边界,而且同时确立了这些的功用和目的。如果不顾自己的范围或边界,越俎代庖,漫无限制地向其他科目拓殖,或者是将自己的功能泛化,什么问题都想解决,哪个方面都要照顾,承载过多的目的,而不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任务,那就有可能应验了“耕了别人的地,荒了自家的田”的俗语,导致自己科目教学目标的落空。

一个学科或科目的成立,不仅是因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或范围,而且也是因为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。对于同一个问题,不同的学科或科目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,向它叩问不同的问题。比如,对于历史关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,传统文化可能不会予以关注;而对某个制度或文化现象,历史可能注重它是怎样的,通过追根溯源,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样貌;而传统文化则会原始察终,注重它的演变轨迹,延传脉络,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因子。又比如,对于历史文献中的一个词语和典故,语文课注重的是它的意义是什么,传统文化则会注重它的意义的发展变化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传统文化注重各种制度和文化现象文化意蕴的视角、注重演变延传的方法,是其他“渗透”的学科无法替代的。

blob.png

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博,而且有自身的逻辑和体系,需要科学划分,合理组织,用心处理好细微处,才能保持其内在的理路和严整。如果只是渗透,不仅会破坏这一体系和理路,而且很多重要的内容,也难以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其他科目,而会被排斥在教学之外。

因此,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设置成独立的必修科目,其最大好处在于,基于课程和教学的系统性,能够进行整体擘划,全局组织,教学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,能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实现。所以,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经常性、有规律性的“正餐”,而不是个别地区、个别学校、部分学生、偶尔零星的“点心”。

blob.png

将“中华传统文化”纳入国家课程,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?

在传统文化保守估计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学校都开设了的前提下,将其纳入国家课程,只会使更加完善和优化,提高其学习效果,而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。

一方面,现今有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,但因为学校没有开展相关课程,便让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到私塾或书院去学习,这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。

另一方面,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教育,但由于很多理论问题没有解决,使得当前的教学存在着内容选择不当、教学时机不当、教学效果不好、教学不能持续开展等问题。这也变相加重了学生的负担,即既花费了时间和精力,又没有学到传统文化的神髓。

blob.png

能否将原有的书法课程拓展为传统文化课程?目前,书法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国家课程的性质。但由于师资、场地、工具等条件的限制,这门课程在很多学校实际上处于搁置状态。如果把这门一周一节的课程,改为传统文化课程,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,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,或者是经典诵读,或者是知识传授,或是包括书法在内的技艺练习,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的功效。如此,既整合了传统文化内容,又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,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。

分享:

网友评论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