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课体验 轻松上好国学课
国学院首届国学交流会

编者按: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大智慧,也是一大品德,然而就连孔夫子也感叹道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这说明,在生活中,按照中庸之道去为人行事并非易事。那么,中庸之道是否如我们日常所说“没有原则”呢?我们又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的智慧?本系列中,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将为我们讲述中庸的魅力,探索中庸之道的奥秘。

图1.jpg201612196361778804582461011339226.jpg

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楼宇烈

“庸”还有个解释:“常也”。平平常常,所以中庸也说明 “中”是一个常道,是一个最普遍的道,这个“常”字的含义既有经常的意思,也有通常、平常的意思,是生活中处处可见,百姓日用而不知的。有很多知识不是只有通过专门的教育才获得,而是在生活实际中自己习得的。例如水的温度太高或者太低,我们都接受不了,而且每个人能够接受的温度也不同,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,但总的来讲不能走极端。所以儒家对中的解释是“过犹不及”、不偏不倚。但对“中”的理解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法院门前的LOGO——天平,两边都一样的,因为事物往往很复杂,不是平分各50%才叫平衡。

2.jpg.png

现实活动中的事物,包括人体的脏器,有的时候也不是绝对的、机械的平衡,而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。动态的平衡是复杂的,尤其是当失衡的时候,如何调整,才能适度、合适,标准并非只有一个。你吃一碗饭就完全足够了,他非得吃两碗饭才够,你能要求一样吗?不能一样。你的力气可以扛100斤,他的力气只能扛50斤,你能要求你们一样?不能。最好是能扛100斤的就扛100斤,能扛50斤就扛50斤,不必互相比较,这是最合适的,所以这个标准是动态中的平衡。我们如果换一个规律,大家都必须扛75斤,只能扛50斤的受不了,能扛100斤的还受委屈。正如人的饭量和力气不同,不能一概而论,如果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,那么必然会导致有的人“吃不饱”,有的人“拿不动”。所以在动态世界中,这样一种绝对化的平衡是不能够应用于所有的事情上的。

中国的“中”一定要加个“时”——“时中”,这里的“时”既包括了时间,也包括了空间,就像我们常常讲天已经包含了地,甚至包含了日月在内,所以《周易》里反复讲的都是“时中”的概念,这个“中”不是一个没有时空变化的“中”,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相应地调整,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动态中的平衡,我们应处处把握这个 “中”。

图3.jpg

(本文根据楼宇烈先生讲课内容整理)

声明:本文为国学院网原创文章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
分享:

网友评论
共有 0 条评论